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模拟试卷
2021-4-17 11:26:15 浏览270次

七年级下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1.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凫水(fú)     脑畔(bàn)    点缀(zhuì)   无人问津(jīn)

B.亢奋(kàng)   褶皱(zhě)    追溯(sù)     风雪载途(zài)

C.潺潺(chán)   冗杂(lǒng)   磅礴(pàng)   黄发垂髫(tiáo)

D.踪迹(zōnɡ)   疲乏(pí)     褪色(tuì)    矫首昂视(jiāo)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狩猎   邀请   鸡犬相闻   草长鹰飞

B.挑衅   沼泽   人情世故   阡陌交通

C.滑翔   羁拌   周而复始   叹为观止

D.闭塞   粗糙   海枯石烂   嘎然而止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那天,谭老师给我讲了好多好多,使得我豁然开朗。

B. 如果想把每件事都做到天衣无缝,就必须培养多个角度看问题的习惯。

C. 他命运多舛,这些年辗转反侧很多地方,依然居无定所,朝不保夕。

D. 一阵微风吹过,桃树上粉红的花瓣顿时飘落下来,落英缤纷,犹如下了一场桃花雨。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有关部门近日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假日期间严防安全不出现问题。

B.近段时间,我们班的同学认真讨论并学习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C.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我们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标志。

D.为了缓解地震灾区受伤人员血液供应不足的状况,社会各界人士踊跃献血。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

(1)有的书可供一读,有的书可以吞下,而有不多的几部书应当__________消化。

(2)我单位原公章已作废,自200391日起__________新公章,特此通告。

(3)新长铁路盐城境内所有车站站名,经盐城市地名委员会__________,已经正式确定。

A. 咀嚼    启用    审查    B. 品尝    启用    审察

C. 咀嚼    起用    审察    D. 品尝    起用    审查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的一项是(   )

A. “最主要的是,”他说道,“我们心中要有对弱者的同情与爱心。

B. 金秋时节,望奎街头到处都摆着水果,西瓜啊、香瓜啊、李子啊……走到哪里都闻得到诱人的香味。

C. 一个人只有真正明白自己需要什么?才不会在追求理想的路上迷失方向。

D. 我国南海蕴藏着丰富的海洋动力资源,如潮汐能、波能、温差能、密度差能……等。

7.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B.好一个黄土高原!好一个安塞腰鼓!

C.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D.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

8.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

①一部好小说或是一部好戏都要当作一首诗看。

②一个人不喜欢诗,何以文学趣味就低下呢?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

③不爱好诗而爱好小说喜剧的人们大半在小说和喜剧中只能见到最粗浅的一部分,就是故事。

④所以它们看小说和喜剧,不问它们的艺术技巧,只求它们里面有有趣的故事。

⑤如果对于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喜剧散文等等的佳妙处也终不免有些隔膜。

⑥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致。

A. ⑥①②⑤④③    B. ②①⑥⑤③④    C. ⑥②⑤①③④    D. ②⑥①⑤④③

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生旦净末丑是戏剧的行当,其中是女角色的统称。

B.《小石潭记》《核舟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都出自唐宋八大家的作品。

C.《诗经》中有不少篇目被改编成歌词,如《在水一方》的歌词就出自《蒹葭》。

D.文人对各种植物有自己的偏爱,陶渊明喜爱菊花,北宋文豪苏东坡则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10.初二(1)班的班主任张老师,一心扑在学生身上,积劳成疾,患病住进了医院。有四位同学代表全班去看望望老师,他们都说了一番慰问的话。其中哪一位同学说话不太讲究分寸?  

A. 张老师,你一心为了我们,把身体累坏了。我们的心里都非常难过,愿您早日康复。

B. 张老师,你太不注意身体了,一工作起来就没日没夜的,以后一定要劳逸结合。

C. 张老师,你安心在医院治病,我们会自觉地把班级工作搞好的,努力做到您在和不在时一个样。

D. 张老师,你要注意按时吃药,注意休息,病很快会好的。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张车票

她迈着沉重的步子,把头垂得低低的,蹒跚地向汽车站走去。

她没有带一点儿子平日喜欢吃的东西,只是带着一个母亲忏悔、痛苦而又愧赧的心去看望在少年劳教所劳动教养的儿子。

她径直走入站口,默默地排在长长的队伍后面。目光蓦然触到入口处墙上量身高的标尺,心,顿时颤抖起来。那白色的标尺线,仿佛是      。耳边响起杂乱的脚步声、喧闹声,眼角晃动着急匆匆的人影,这是刚刚下车的人出站了。

“妈妈,刚才阿姨给我量身高时,我把腿弯着,没有过线。一个稚嫩的童声。一个多么熟悉而又可怕的声音!她惶恐地抬起头,只见一个年轻的母亲,正抱起一个眉清目秀的小男孩吻起来:真乖,好儿子,妈妈把省下来的钱给你买好东西吃!

“妈妈好!妈妈好!小男孩抱着妈妈的头,甜甜地说。

“妈妈不好!她的声音在颤抖,嘴唇在嗫嚅,双脚不由自主地跨出了长长的队伍,一下站到这对陌生的母子身边。

这突如其来的举动,使年轻的母亲有点愕然,用睥睨的目光望着她问道:你是说谁呀?

“我是在说我自己,也是在说你!她内疚而又真诚地说。

“我有什么值得你说的,真是奇怪!年轻的母亲气恼地回答。

“妈妈,我们走!小男孩摇着妈妈的头撒着娇催促。

“不能走!她显得十分激动,声音都嘶哑了。

“你凭什么不让我走?年轻的母亲向她投以愠怒的目光质问道。

“凭一颗忏悔的母亲的心!她眼里闪动着泪花,语气是那样凝重。

“什么?凭一颗忏悔的母亲的心!年轻的母亲惊诧不已地问道。

“是的!她坚定地说,并用颤抖的手从口袋里拿出一张报纸,羞容满面地递给她说:请你看看我这篇拙文,不,尝尝这颗苦果吧!

年轻的母亲放下手中的小男孩,好奇地接过报纸,猛然,一个醒目的标题映入眼帘——《从一张车票说起——一个母亲的忏悔》。

“啊……你的孩子就是这样……”年轻的母亲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语言也哽塞了。

“妈妈,我们快走呀!小男孩摇着妈妈的腿嚷道。

“不,不能走,我们补票去!年轻的母亲说道。

11.填在文中横线上最恰当的一句是(  

A.一张巨大的罗网         B.一根粗大的绳索          C.一条闪光的皮鞭         D.一个醒目的感叹号

12.为什么感到陌生的小男孩的声音熟悉而又可怕

13.第一段对人物描写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14.当年轻的母亲看了报纸以后,脸上一阵红,一阵白,语言也哽塞了,试揣摩一下年轻的母亲当时的心理并把它写出来。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一榫一卯总关情

黄秀芳

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

②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奇妙、自然。考察中国传统木构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③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④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做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⑤榫卯的功能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⑥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耗能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⑦榫卯的功能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但越简单,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众最终如同一体。

⑧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并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得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由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注释)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15.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并简述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也请简述理由。

(材料)

在收藏老家具的人中流传着一句老话,叫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

16.请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

2)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

17.结合全文,说说题目一榫一卯总关情的含意。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阡陌交通____________         (2)以其境过清____________

1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同乃记之而去中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忘路之远近(《桃花源记》)

B.其反激之力(《河中石兽》)

C.孔子云:何陋之有(《陋室铭》)

D.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核舟记》)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21.甲、乙文段画线句子都是环境描写,它们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22.古诗文默写填空。

1)气蒸云梦泽,________。(《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万籁此都寂,________。(《题破山寺后禅院》)

3)挑兮达兮,在城阙兮。________,________。(《子衿》)

4)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诗人用两人处境相同、感情一致来宽慰朋友,借以减轻他的悲凉和孤独之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6)《小石潭记》中既能高度概括小石潭的气氛,又含蓄表达作者悲凉凄苦心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3.2017年2月,中央电视台推出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产生很好的社会效果。为此,某校开展以我爱朗读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活动中有一些问题,请你参与解决。

(1)【宣传活动】请你为本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要求:紧扣主题,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美文】朗读是体会语言美的重要途径。如要让你从老舍、朱自清、冰心的作品中选一篇朗读,你会选谁的哪篇作品?请简要说明选择的理由。

作者:_____________,作品:________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

(3)【巧妙劝说】为了提高朗读能力,李超同学打算周六晚上收看一期《朗读者》,却被妈妈以耽误学习为由阻止。假如你是李超,会如何劝说妈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请以_________走进心灵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先把题目补充完整,你可以从善良”“勇敢”“快乐”“感恩中选择,也可以填其他的词语。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参考答案

1.B


【解析】1.

A. 脑畔(bàn)——pàn;

C. 冗杂(lǒng)——rǒng,磅礴(pàng)——páng;

D. 矫首昂视(jiāo)——jiǎo;

故选B。

2.B


【解析】2.

A. 草长鹰飞——草长莺飞;

C. 羁拌——羁绊;

D. 嘎然而止——戛然而止;

故选B。

3.C


【解析】3.

此题考查的是词语的理解和运用。C:“辗转反侧”形容由于思念很深或心中有事,躺在床上翻来覆去地睡不着。不符合语境,故选C。

4.D


【解析】4.

A.否定不当,删除

B.语序不当,讨论学习调换位置;

C.两面对一面,在课堂教学后加是否

故选D。

5.A


【解析】5.试题分析:答此类题需先将所给词语逐一浏览,就词义与词性做到全面掌握。总之,判断正确答案要从多角度去考虑把语境、语法、常识、固定搭配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综合考虑是做选词填空题的最佳方法。选词填空要一定要观察语境,然后斟酌词义,选择后再通观一遍。如:起用还可泛指提拔使用。启用就是开始使用,其对象通常是指物。

6.A


【解析】6.试题分析:A.正确;B.错误,西瓜啊”“香瓜啊后面的顿号改为逗号;C.错误,问号改为逗号。这是个陈述句。D.错误,省略号和“等”去掉一个。故选:A。

7.D


【解析】7.

A.把蓝天比作明镜,运用了比喻;

B.“好一个反复出现,运用了反复;

C.语义相关,相对应词语词性一致,运用了对偶;

D.描写生动,用语自然,但无修辞;

故选D。

8.B


【解析】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句子排序能力。解答此类题,一般通过抓关键词,抓中心句,句与句之间的连接词去逐句推敲。要求学生平时加强阅读领悟能力的培养,具备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句段的表达顺序主要有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情发展顺序,逻辑推理顺序等。此句段讲了“诗”与其它文学的关系,②为第一句点明了主旨;①紧接“因为一切纯文学都要有诗的特质”之意,讲了“小说、好戏”与诗的关系;⑤③④讲了“诗”与“小说、喜剧”的关系,而⑥句是过渡句,可作为第三句;③句是对⑤进一步阐述,所以③在⑤后,从“所以”一词可判断,④在③后。综合以上分析,可排序为:②①⑥⑤③④。答案:B。

9.B


【解析】9.

B.《小石潭记》作者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核舟记》作者是明末的魏学洢。并非唐宋八大家之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者是王勃,唐代诗人,并非唐宋八大家之一。故选B。

10.B


【解析】10.本道题考查学生对语言得体的判断。语言表达得体,主要是指使语言体现语境和语体的要求。所谓语境包括说话的对象(称谓、语气),场合(时间、地点、氛围),目的(说什么、怎么说)以及说话人自己的身份。B项带有埋怨和指责的语气,没有分寸。


11.D

12.因为的儿子小时候也说过类似的话,做过类似的事,最后走上了犯罪道路。

13.动作描写,表现了为自己以前教子失误而忏悔、痛苦、羞愧的心情;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做铺垫,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

14.提示:年轻的母亲的心理应包括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后怕以及对深表同情,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11.

本题考查根据语境补齐句子。

A.从外形上来看,标尺线与罗网没有相似之处,不能形成比喻。不恰当;

B.绳索可以把人束缚住,根据文本内容,这条标尺线起到的应是警醒的作用。不恰当;

C.第一,皮鞭抽打在人的身上使人感动疼痛,这条标尺线起到的应是警醒作用。第二,标尺线并不发光。不恰当;

D.这条标尺线让这位母亲想到过往,正是她对孩子的放纵和错误的引导让孩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条标尺线提示并警醒着这位母亲,就像感叹号提醒人们注意一样。与语境相合,最为恰当;

故选D。

【解析】12.

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读文可知,这位母亲从这一对母子的对话里想到过往,所以觉得熟悉。想到自己当初也是从贪图一点小便宜开始,纵容儿子,才使儿子走上了犯罪的道路。所以才会觉得可怕。

【解析】13.

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迈着、垂、走去是对她的动作描写。从这些动作里,可以看出她内心的对于儿子的愧疚,因为她没有把儿子教育好。儿子此时进了少年劳教所,她的内心无比痛苦。作为一个母亲,看着儿子不但没成才,还走了犯罪的道路,她又觉得羞愧。所以这些动作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她内心忏悔、痛苦、羞愧的心情。联系下文可知,此处她的动作和这些动作里反映出来的心情引出下文她阻止的一对母子贪图小便宜而逃票的行为。以生动的描写开篇,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14.

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开放类试题,符合人物的身份和当时的情境,言之成理即可。如:真没有想到贪图小便宜会带来这样的恶果,如果没有她的提醒,我还认为自己做得很对呢。我真是不应该呀,既不应该贪图小便宜逃票,也不应该对她斥责,我真该好好感谢她呀!

揣摩人物心理,要注意三点。一、要符合人物当时所处的情境。二、要符合人物的身份。三、表述要口语化。


15.示例一:可以。应该放在第段中。因为这段材料突出说明了榫的连接功用,而选文第段也正好说明的是榫的连接功用。示例二:不可以。因为材料主要说明榫在家具结构中的重要的作用,而选文主要说明榫卯在古代木构建筑中的作用。

16.(1功臣一词说明了榫卯结构对山西应县木塔的抗震起到了重要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2迄今为止说明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只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榫卯木结构建筑;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17.“一榫一卯总关情关联着人的情感。简单、实用的榫卯,效果是如此的神奇、伟大,让作者深深为之折服;并由此领悟到,事物都是由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其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意对即可)


【解析】15.

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明确材料介绍的内容,然后根据材料内容判断是不是对说明内容起一定作用,进而解答即可。这段材料突出说明了榫的连接功用,第段也正好说明的是榫的连接功用,因而可以放在第段中。

或者:材料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主要说明榫在家具结构中的重要的作用,而选文主要说明榫卯在古代木构建筑中的作用,两者的使用对象不同,因此不能放在文中使用。

【解析】16.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句中的功臣一词,使用的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榫卯结构对山西木塔的抗震起到了重要作用,体现了说明语言的生动性。

②句中的迄今为止,意思是到目前为止,说明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只是到目前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榫卯木结构建筑,说不定还有更早的没有发现,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解析】17.

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题目一榫一卯总关情中,作者对一榫一卯的关系认识在文章第段中提到了: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在介绍完榫和卯的相关知识之后,作者在第段中认为: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得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由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

把这两部分内容结合在一起,就是本题的答案要点:简单、实用的榫卯,效果是如此的神奇、伟大,作者由此领悟到,事物都是由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其精髓就是榫入卯眼。一榫一卯总关情关联着的是人的情感认识。


18.    (1)通达    (2)因为   

19.D

20.(1)老人和小孩们个个都安适愉快,自得其乐。

(2)溪岸的形状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不知道小溪的源头(在什么地方)

21.甲文画线句子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向往,以及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乙文画线句子抒发了作者悲凉凄怆的心绪。


【解析】18.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注意古今异义词:通:通达;多义词,以:因为。

【解析】19.A.结构助词,的;

B.助词,的;

C.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D.与例句都是作代词;

故选D。

【解析】20.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理解和翻译能力。翻译文言句子,首先要理解整篇文章的文意,弄清句子前后的语境,做到句不离篇。其次要注意句中的关键字词,要翻译准确,不可遗漏。第三尽量直译,不便直译就要意译,注意特殊句式、通假字、词类的活用、古今异义等问题。第四句子要通顺,语气要连贯,结构要完整,注意句子中省略内容,在不影响句子原意的前提下,可增加少量字词来疏通句子。

①关键词:黄发垂髫,指老人和小孩;,都;怡然,愉快、高兴的样子。

②关键词:犬牙,像狗的牙齿一样;差互,互相交错。

【解析】21.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甲文划线句子描述桃源人物的往来种作、衣着装束和怡然自乐的生活,勾勒出了一幅理想的田园生活图景。这是个幻想中的桃花源世界,对生活在虚伪黑暗、战乱频繁、流血不断的现实世界中的人们来说,无疑是令人神往的。是作者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乙文划线句子,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这远离尘世的小石潭充满了生机,却无人赏识。而其幽清无闻与自己的遭遇相同,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小石潭景物的幽清美与作者心境的凄清美形成了强烈的比衬,反衬出作者悲凉凄怆的心情,也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不满。

译文

甲文,桃花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源头,渔人发现了一座小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子里面仿佛隐约透着点光亮。渔人便下了船,从洞口走了进去。最开始非常狭窄,只能容得下一人通过。又行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明亮开阔了。渔人眼前这片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得非常整齐,还有肥沃的田地、美丽的池塘,以及桑树、竹子这类的植物。田间小路四通八达,鸡鸣狗吠的声音此起彼伏。人们在田间来来往往耕种劳动,男女的穿戴全都与桃花源以外的人一样。老年人和小孩儿,都怡然并自得其乐。

这里的人看见了渔人,感觉非常惊讶,问他是从哪里来的。渔人都一一作了回答。这里的人便邀请他到家中做客,摆了酒、杀了鸡用来款待他。村里面的其他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人,全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先祖是为了躲避秦朝时期的战乱,率领妻儿乡邻们来到这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从此他们再没有人出去了,所以和外面的人隔绝了一切往来。村里的人问渔人现如今是什么朝代,他们不知道有汉朝,更不用说魏、晋两朝了。渔人把自己知道的所有事都一一说了出来,村民们听了都感叹惋惜。其余的人各自又把渔人邀请到自己的家中,都拿出自己的美酒佳肴来款待他。渔人停留了几日后,就向村里的人告辞。村里的人告诉他: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面的人说啊。

乙文,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

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溪水)曲曲折折,(望过去)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

我坐在潭边,四面环绕合抱着竹林和树林,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 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

22.(1)波撼岳阳城    (2)但余钟磬音    (3)一日不见    如三月兮    (4)芳草鲜美    落英缤纷    (5)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6)凄神寒骨    悄怆幽邃   


【解析】22.

诗词默写要求:一、不能添字,不能少字;二、字的笔画要准确。注意:撼、磬、兮、宦、怆、邃。

23.    (1)示例:朗读经典美文,装点美丽青春    (2)示例:朱自清    《春》     理由:作者用诗化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充满生机、绚烂美丽的春景图,让人心生向往。读来,我们仿佛嗅到春天的气息,感受到无限的希望。    (3)示例:妈妈,这个节目中朗读的作品文质兼美,收看不仅能学到朗读技巧,还能学到很多知识,收获感动、快乐、人生启迪,对阅读写作也有很大帮助;再说学习也应劳逸结合,今天又是星期六。妈妈您就让我看一期好吗?


【解析】23.试题分析:(1)拟写标语,紧扣我爱朗读的主题,语言简洁,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最后。也可用对偶等。(2)任选一个即可,选择你最熟悉的作家作品朗读即可。理由就是你对作家作品的认识。(3)仿写句子,注意分析仿写句的特点。仿写句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注意句式相同,意境一致即可。(4)本题考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注意称呼,语气委婉,理由充分即可。

24.符合题意即可。

范文:

让感恩走进心灵

鱼对水说:你看不见我哭泣,因为我在你怀里。水对鱼说:我感受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的心里。”                                                    ——题记
     假如我是一条永远游不出大海的鱼,那么我感谢大海;假如我是一棵离不开泥土的小草,那么我感谢大地。先哲常说母爱是最伟大的,但很不凑巧,那时的我并不这么认为。
母亲常常唠叨,没完没了。早上上学时,她说:走路小心,靠马路右侧走,不要跑,记住没有?这时,我都会没好气地说:知道啦!心里还嘀咕一句:烦死啦!中午回家后,喷香的饭菜正挑逗着我欲滴未滴的口水,可母亲一坐下来便叽叽呱呱讲个没完,让我的食欲到了边缘。
母亲唠叨时脸颊红扑扑的,眼神专注,只有嘴巴动个不停。有时,我真是怀疑她是不是上瘾了。
母亲限制我的自由,也是变本加厉的。上三年级,母亲还不准我玩。但到四、五年级便只允许呆在家里,只是干什么都可以。到了六年级,无形中又把我的活动范围缩小到了学校、书桌、钢琴和半小时新闻。那时,我受不了,甚至开始恨我母亲。
我恨她没有尽头的唠叨,我恨她扼杀了我人生的美好时光。
母亲说:有朝一日你终会明白。而我现在,明白了。
上了中学,我再也听不见母亲的唠叨,再也见不到她红扑扑的脸颊,再也感受不到她的严厉。同样,母亲的爱,我再也体会不到了。
在我的记忆中,留下的竟只是一些写着厌恶的情景,母亲的爱呢?我焦急地寻找,但连背影也没找到。原来,母亲的爱在当时的我来说是罪,而我那厌恶的态度让爱困在了牢笼里。
母亲,我错了。我应该感激你,感激你唠叨中的爱。感激你对我的一切。是我把心蒙住了,让感恩四处碰壁,迷失方向。对不起,母亲!
母亲,我会学着感恩!
   大海创造了生命,守护着生命。哲人云:鱼知水恩,乃幸福之源也!
——后记


【解析】24.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

准确审题,主题求新。写作时一定要紧扣走进心灵做文章。走进是方式,是手段,是出彩的关键;心灵是根本,是归宿,是写作的基础。可以说任何美好的品德与精神,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考生可以从试题的提示语入笔,也可以透过提示语后的省略号寻找更适合自己写作的新颖题材。值得注意的是,作文不只是对某种美德的简单赞美,还应叙写自己对其渴望的心路历程,否则内容就会偏离题意。

细腻描写,情感求真。用什么方式才能让美好的品德与精神走进心灵呢?这是文章能否脱颖而出的重要因素。如将情感放在波澜曲折的情节里展示就很巧妙,正是由于在生活中经历了坎坷与不幸,经历了失败与困苦,对某种美德的渴望与追求才会显得真实可信;也可以将情感融入自然景物之中,通过不同时间的不同景物来表露自我的心迹。不过,无论用何种方式来表达,抓住人物心理的变化做文章都是很重要的。

善用修辞,语言求美。写情感类文章,不少考生往往只重视心理刻画,而忽视了语言的雕琢,以致内容充实而语言难以出众。具体地说,我们可以用比喻和排比的手法来写景物或抒发情感,可以借用诗词或典故来增加底蕴等等,做到了这些,你的文章自然就文质兼美了。